基督教(Christianity)是西方文化的核心,但是也很混亂,因為有很多分支和複雜的歷史背景。在俄羅斯及歐洲旅行之後,也親歷了不同分支的文化風俗。在下想利用本文作一個非常簡單的比較,也方便自己了解一下這個流行的宗教體系。
一個宗教的演變,畢竟是涉及了很多人的因素,我所得到的資料也是人寫的,所以,不免也有個人的觀感,也可能有不準確。所以讀者認為有不準確的地方,歡迎來函賜教。
註:本人無宗教背景,立場僅為以理性角度來作最簡單的敍述並作出比較,並基於屬於基督教的教派的定義是:「相信耶穌為救主/基督」,所以亦可能包含一般被認為是「異端」的教派。
下表有基督教體系的三大分支的比較(Y代表有;N代表無;P代表部份有;(?)代表不確定):
|
天主教
|
基督教
|
東正教
|
基本資料 | |||
別稱 | 大公教會/公教/羅馬公教/Roman Catholicism | 新教/更正教/誓反教/抗議宗/抗羅宗/Protestantism | 正教/希臘正教/Eastern Orthodoxy |
宗派 |
|
|
世界各地有15個獨立自主教會(君土坦丁、亞歷山大里亞、耶路撒冷、俄羅斯、安提阿、格魯吉亞、塞爾維亞、美國、羅馬尼亞、塞浦路斯、希臘、保加利亞、捷克與斯洛伐克、阿爾巴尼亞、及波蘭正教會),彼此完全平等,遵守共同宗教法規。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並不干涉其他教會事務 |
簡史 | 公元325年召開了尼西亞會議,事源於早期基督兩大教派(唯一神教派Unitarians的保羅教會及三位一體教派Trinitarians的使徒教會Apostolic Church)爭論了近三百年,當時主教間之爭論已經擴散到平民間,羅馬教會於是採取Catholic(意為「普世性的」)一詞來表示其寬容性。尼西亞會議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主持,將兩大教派之領袖及基督各教派的主教聚集在尼西亞進行辯論,以求取得統一立場。最後決定採用三位一體作為基督教教義的基礎,正式定名為「尼西亞信條」(Nicene Creed),全體與會人員當著大帝之面簽字。同時把現有的270種福音書(一說為四千種)都放在會議廳中央的一張大桌子下面,命令所有與會人員一律退出大廳,並將廳門加鎖關起來。所有的主教徹夜祈禱,請求上帝將真正的福音書放在桌上。第二天早晨,廳門打開後,阿坦那修斯教派的四本福音書整齊地放在桌上。歷史並無記載當晚大廳鑰匙由誰保管,而其他剩下的福音書都悉數焚毀,以後凡持有未經許可的福音書的人均判死罪。結果在會議決議後的數年間,基督徒被殺害者數逾百萬人,亦統一了早期的基督教派。 | 起源於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在威登堡釘上他的「九十五條」,他當時要求公開討論,沒有反對羅馬教會的意圖,但是他提出的質問,直接威脅到當地最大財閥和地方教會在贖罪卷的收益,被激烈反對,還沒有機會答辯就被打成反派,結果要逃亡。 往後,他的主張在歐洲觸發改革浪潮,原本不滿羅馬教廷的地方也起來改革,瑞士慈運理(Ulrich Zwengli)原想和路德合作,但是他們在聖餐禮儀上面無法達到共識。兩人分道揚鑣。而法國的讓.加爾文在發表《預定論》後,亦於日內瓦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共和獨裁政權。結果宗教改革席卷歐洲,各派都自以為正統,後來發生了三十年的宗教戰爭。英國方面也有人反對國家教會、出來自己組織「自由教會」(free church),有「分離派」、「清教徒」,另外又有反對嬰孩浸禮的重浸派(後來變成今日的門諾會)和浸禮派(浸信會)。他們都不容於英國、天主教、甚至改革派也迫害他們(慈運理的追隨者把重浸派殘害),於是他們逃到美洲新大陸,在尋出路,後來又發展更多的教派,這些都統稱為新教。 |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東、西羅馬帝國。隨著分裂,基督教分化為以希臘語地區為中心的東派和以拉丁語地區為中心的西派。君士坦丁和羅馬遂成為東西教會的宗教中心。帝國衰弱,造成語言統一不在,東西方教會各自以希臘文與拉丁文鑽研宗教問題,忽略雙方的交流,因而造成更大的宗教隔閡,另外亦有文化差別、對個別信仰問題的理解(如原罪、圖像神學)。東西兩教派一直有摩擦,直至公元1050年羅馬主教利奧九世禁止意大利南部東派教會行希臘禮,而君士坦丁堡牧首邁克爾‧色路拉里烏斯﹝Michael Cerularius﹞則下令西羅馬國境內的拉丁教會一律使用希臘禮儀。雙方談判不果,互相指控,在1054年導致最後的分裂,東派被稱為東正教。 |
信徒主要分佈地區及數目(2000 資料) |
|
|
|
香港信徒數目(2003年11月資料) | 約239 400人。聖職人員計有司鐸309人、修士60人和修女519人。全港共有52個堂區,包括40間天主教堂、30間小教堂和28個用作宗教活動的禮堂 | 約30萬,會堂1300多間,大小宗派逾50個,最大的宗派為浸信會,其次是信義宗,其他主要宗派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聖公會、宣道會、中華基督教會、循道理聯合教會、五旬節宗教會和救世軍 | (無資料) |
香港教育 | 學校和幼稚園320間,就讀人數約286000人 | 主辦三間專上學院(即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香港浸會大學和嶺南大學)、144間中學、192間小學、273間幼稚園、116間幼兒園、16所神學院和聖經學院、16間教會出版社和57間基督教書店 | (無資料) |
香港社會福利 | 六間醫院、15間診療所、13間社會服務中心、15間宿舍、12間安老院、15間康復中心以及多個自助會社和協會。香港明愛是香港教區屬下的社會福利服務機構 | 開辦七間醫院(病床3749張)、18間診療所和59個提供多種社會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其中包括227間社區及青少年中心、74間日間護理中心、17間兒童院、35間安老院、106間老人中心、兩間盲童及弱聽兒童學校、47間弱智人士訓練學校及15個露營地點。至於基督教青年會及基督教女青年會,則開辦了五間酒店式國際賓館 | (無資料) |
聖經 | |||
英文流行譯本 |
|
|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RSV) |
中文流行譯本 | 思高本 (SB) |
|
(並無中譯本) |
舊約七卷: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上、瑪加伯下、智慧篇、德訓篇、巴路克書 | Y: 被稱為第二正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 | N: 七卷被稱為多比傳、猶滴傳、瑪喀比一書、瑪喀比二書、所羅門智訓、便西拉智訓、巴碌書;被認為是次經(Apocrypha) | Y |
舊約:達尼爾/但以理書中的蘇撒納、貝爾和大龍、三青年讚美上主歌 | Y | N: 被稱為比勒與大龍、亞薩利亞禱言、三童歌 | Y |
舊約:艾斯德爾傳/以斯帖記中的以斯帖補篇 | Y | N | ? |
舊約:以斯得拉一書、瑪喀比三書、瑪喀比四書、耶利米書信、詩篇151篇、瑪拿西禱言 | N | N: 稱以斯得拉一書為以斯得拉三書 | Y |
教義 | |||
來源 | 信德寶庫:聖經和聖傳/傳承 |
|
聖經和聖傳 |
重要信經 |
|
|
|
神秘主義、理性主義、對聖經的解釋 |
|
認為聖經是上帝的直接啟示,它有足夠的明晰性讓人認識福音,並且是自身最好的詮釋者 |
|
得救之道 |
|
唯獨因信稱義:單單相信並接受耶穌基督的救贖,憑藉信心,通過聖靈的工作,就可在還是作為罪人時在上帝面前被稱義/成為上帝的選民 |
|
恩典、救恩 | 恩典是神為人而造的,人須配合理智和意志與天主的恩寵合作,教會藉著聖禮產生恩典,讓救恩有可能發生 | 耶穌基督完全了整個救恩,足以使救贖成為現實,人不能貢獻甚麼 |
|
原罪 | Y: 世人要承受亞當夏娃的原罪,這原罪已經遺傳給世人 |
|
N: 不定原罪的遺傳。認為死亡是藉亞當犯罪進入世界,並且必朽,及人間的禍患、痛苦及慾望,都是由死亡帶來 |
煉獄 | Y: 在天堂和地獄之間,人死後煉淨靈魂受暫罰的地方 | N | N: 所有人都要去陰間(有極少數例外,例如聖母是由天使扶持直往天堂),等待審判之日 |
聖靈/聖神 | 聖神來自於聖父及聖子 | ? | 聖靈來自於聖父 |
聖母學 | Y: 天主之母、永久童貞、始胎無染原罪、領報、神聖母性、完全聖潔、精神母性、為眾人代求、升天等 | N: 只認為馬利亞在生耶穌前為童貞 | P: 相信聖母是天主之母、終身童貞、已升天、為眾人代求,反對始胎無染原罪 |
肉體升天 | Y | Y | N |
重要禮儀 | |||
七件聖事/奧事/聖禮 | Y: 可以藉著一些人或事賦予人祝福和聖寵,透過領受這些聖事能讓生命活得更豐盛 |
|
Y: 七件聖事是耶穌親自定的,通過一定可見的形式給予領受者不可見的耶穌的寵愛和保佑,心誠者就能領受到 |
聖體/聖餐/主餐/派餐/感恩/彌撒/祝謝/獻祭/擘餅/領餐 |
|
|
|
洗禮/浸禮/聖水禮/聖洗 |
|
|
|
堅振/堅信/聖膏 | Y: 稱為堅振,在小孩長到七歲到八歲時進行 | P: 部份接受嬰孩洗禮的教會,當孩子長大後(約十二至十七歲之間),會教導他們親自明白福音和接受耶穌為救主,然後在教會中給與堅振禮,不會再次施洗 | Y: 稱為聖膏,在小孩﹝七歲前﹞受洗後立即舉行 |
告解/修和/悔罪/懺悔 | Y: 教徒在神父面前只能跪或坐 |
|
Y: 教徒在神父面前可站或跪 |
婚配/婚姻/婚禮 |
|
|
|
聖秩/神品/祝聖/聖品人/按手 | Y |
|
Y |
(病人)傅油/終傅/臨終抹油 | Y: 使病人獲得慰藉、平安與堅毅,忍受疾病或老年的痛苦,並為走向永生作準備 |
|
Y: 含有恢復健康或者通過死亡而從疾病中解脫兩個目的 |
其他禮儀 | |||
祈禱 | 用整個手掌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左向右畫十字,同時念十字聖號:「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亞孟。」 |
|
用三個手指﹝拇指、食指和中指﹞在胸前自上向下,自右向左畫十字 |
聖人的敬禮、聖像文化 |
|
|
|
聖物崇拜 | Y: 念珠/玫瑰珠、十字架、聖母像、聖人畫像及耶穌像小鍊墜/聖牌等 | N | Y |
頭巾覆頭 | N | N | Y: 聖職人員以及婦女都在禮拜時必須以頭巾覆頭 |
禁食 |
|
Y: 利用主動(自發性)禁食作禱告,相信有動搖黑暗勢力根基的能力 | Y: 在特別日子,多會自動禁食,比較虔誠者幾乎是每週三、五都屬禁食日,凡肉類、魚類、酒、油以及乳類製品是完全戒絕 |
喪禮/安息禮拜 | 程序:入殮禮、為亡者誦禱禮、守夜禮、殯葬彌撒、告別禮、家/公祭禮、封棺禮/啟靈禮、安葬禮/火葬禮、安靈禮、圓墳禮、骨灰安放禮 | 有大殮禮、安息禮拜、安葬禮三個程序 |
|
祭祀 | Y | N | Y: 認為一個人的命運是末日審判時候才決定的。在那日以前,人還可以有機會趨向神或遠離神。因此,有為死人祈禱的需要 |
驅魔禮 | Y | P: 靈恩派中有趕鬼項目,其他宗派則比較低調 | ? |
焚香 | Y |
|
Y |
接受信徒轉會禮 | Y: 由幾個基督教大的教派,如長老會、聖公會、路德會,轉而參加天主的教會,不須再領受聖洗,但會接受堅振禮 | Y: 因移民、結婚轉會等原因,接受信徒從原教會轉至本教會的儀式 | N |
其他 | |||
教士裝扮 | 主教頭戴桃形尖頂帽或四角帽,身穿特殊聖袍,胸掛十字架,手戴權戒。可由其顏色及式樣分辨出在教會中之地位高低 |
|
主教頭戴圓頂帽,身穿銀白色或黑色神袍,胸掛聖像,手持權杖;大都蓄有長鬍鬚,頭髮也不得剪,可以盤在頭頂上 |
語言 | 大部份用地方語言,不過每個地區的總堂多數有一台拉丁彌撒 | 沒有語言限制,一般使用地方民族語言 | 除了可使用希臘語外,還可使用地方民族語言,如斯拉夫語 |
聖歌/聖樂 | 唱詩班常用風琴伴奏,亦有結他、鋼琴及一些簡單的樂器 | 唱詩班伴奏可用任何樂器,鋼琴較常用 | 唱詩班沒有樂器伴奏 |
神職人員結婚 | 一切神職人員都不得結婚(東儀天主教會除外) |
|
|
神品 |
|
|
實行牧首制,神品分黑白兩種:
|
教曆 | 格列曆法/公曆 | 格列曆法/公曆 | 儒略曆法/舊曆 |
教堂建築、佈置 |
|
|
|
主要收入來源 |
|
|
|
最後更新日期:2004/8/16